中国式理财 信自己还是信机构
上个月“五一”小长假前后,“中国大妈”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。中国大妈疯狂抢购黄金,完成了一场黄金市场大扫货,短期内豪掷千亿的中国大妈,让华尔街大鳄们也惊诧不已,然而中国大妈抢金的后续并不圆满:中国大妈抢金被套,仅有少数人勉强实现盈利。
端午小长假马上开始,回头来再看这次的全民投资,或许能让投资者理智一些。
迷信传统 盲目从众
中国人在投资理财上比较传统,而中国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一就是最好的例子。银行存款、银行理财产品、国债等目前仍旧是国内理财者资产配置的主要组成部分。这种盲目迷信传统的习惯,使得很多投资者在投资时吃了大亏,比如这一轮的黄金扫货大潮同样也是这种思想在作怪。
在这之前,黄金价格节节攀升,很少有跌的时候,在大众眼中黄金一直是保值的。仅仅凭借“黄金多年一直在涨,反正不会吃亏的”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抢入黄金,这无疑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。要知道,购买黄金和投资黄金并非一个概念,因此不建议把黄金作为个人或家庭投资主力。历史上黄金的投资收益远低于股票和债券,其基本的避险属性也决定了从长期看,今后黄金仍将继续保持低收益。
还有一点,许多投资者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,总是习惯追逐其他大多数人的脚步,“反正别人都在买,我也买。”这种盲目从众、一拥而上的方式,使得很多理财者吃到了苦头。
自己打理财富
有数据显示,86.8%的民众喜欢自己打理财富。有合适的理财产品时,做零散投资;没有合适理财产品时,则喜欢把钱存入银行。只有13.2%的民众愿意把资产托付给专业机构或专业投资人士打理。
在机构理财还是个人理财的问题上,部分投资者可能有这样的顾虑,他们认为很多金融机构的员工推销各种各样理财产品的目的,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,对于产品适不适合投资,有多大风险,他们要么很少考虑,要么不愿意和投资者说清楚细节,并没有做到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,一旦投资亏了钱,他们几乎不过问。只要有过一次在机构投资失败的经历,投资者就很难再放心地把钱交给“陌生人”进行打理。